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苑随笔
与阅读相伴终老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4-04-28 10:52:45 打印 字号: | |

今天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院里的“书香法苑”再一次“开张营业”,主持人也因温婉聪颖的一璠调离换成了优雅干练的贺琦。

 

这次读书分享活动的主题是“悦读阅美·且行且知”。党办新上任的小乔主任临时给我布置了作业,希望在这次读书会上作个交流。原本想和同事们一起分享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的作品,这位先哲对民主与法治最大的贡献就是《社会契约论》和主权在民思想,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和北美独立运动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他晚年的作品称为“三部曲”:《忏悔录》《对话录》《遐想录》,最近我正在阅读第二部“对话录”。因为工作方面的冲突,我不是在执行路上,就是在执行现场,没有来得及细读,不敢随性乱讲。于是在往返山东的动车上,我临时想了一个提纲,准备和同事们简单沟通一点个人读书感悟。

 

 

读书分享会现场氛围比较轻松随和,贺琦依然那么落落大方,稳握“方向盘”,互动感很强。保军意外地“坐坏”了多年前我购置的那把椅子,依然淡定地分享了“梦中红楼”。原院长依然钟情于从抗战史籍中寻找智慧与灵感。韩敏的“东坡情”、雅琼的“父母爱”、王珏的“书香气”,每个人都侃侃而谈,自藏底蕴,不乏锐智。

 

在这个特殊的书香氛围里,我想到著名儿童文学家冰心老人的一句箴言:“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今天的很多人大概都经历过朗读、背读、默读和心读这样一个过程,或许也有“我与阅读常相随”、“阅读伴我走天涯”的体悟,书已经成为绕不开的生活方式和内容。读书对我的影响很大,1978年以来,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书也和我相伴四十五年多,从儿时的被动,到少年的痴迷、青年的随性,再到职场的实用,最终回到今天的主动与理性读书。

 

 

 

读书真的很好。不论是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不论是语文课本或者连环画册,还是武侠小说,或是诗词散文和历史评述,书一直是我随身的标配。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看父亲收集的竖排线装版的绣像全图《封神演义》,猜会了不少繁体字,崇拜姜子牙的本事。再大一点,家里有了半导体收音机,整天听着刘兰芳、单田芳等艺术家的评书《岳飞传》《杨家将》《隋唐演义》,手里抱着同名小说书边听边看边勾画。初中以后又迷上了武侠小说,独爱金庸先生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也喜欢梁羽生的三部曲《塞外奇侠传》《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对那些武侠故事至今仍能津津乐道,也一直在小说中寻找着两宋元明至前清的历史脉络和典型事件,现在更有了其中蕴藏的佛道剑气、侠客公理之悟。到高中又开始用心学历史课、看史书典籍。工作以后,除了职业用书外,我又读了不少历史小说、经典散文、史学典籍和国学评论,也积攒了《康熙大帝》《武则天》《史记》《汉书》《后汉书》,还有南怀瑾国学系列、王阳明系列、古代小说散文以及诗词方面的书籍。当然不只穿越,也会回归,一口气读一遍热播电视剧的当代同名小说,比如梁晓声的《人世间》、陆天明的《省委书记》、陈忠实的《白鹿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又钟情于诗词歌赋与朱氏散文,也不断地学习填词赋诗写散文,虽然永远成不了“李杜白”“苏辛陆”,然而只要写作,心即舒畅。

 

 

读书励志增智。多年的读书习惯,让我切身感受到,书可以明志,书也可以明智;书可以明礼,书也可以明理。明志是潜稳默化的,好书读多了,自然会对自己的生活、工作目标和社会交往、未来发展引发足够的思考,春风化雨般引导自己确立健康志趣和价值追求。明智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全方位的,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细品每一段文字,总在教给我们做事的方法、处世的文案,特别是从那些历史启迪和故事经络中,我常常能寻找到解决今天问题的答案,悄无声息地融化到生活里、工作中。正如托尔斯泰所说:“书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礼用以规范我们的言行,理用以修养我们的品格,人世间最普适的内炼外塑之修为,基础的源泉大多来自于书籍。我从当初的心浮气躁到今天逐步心平气和,对于职业岗位从一而终的责任感,除了现实的磨炼,更多的修养元素来自于喜欢读的那些书。所以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需要投入。对于一个事物,只有热爱,方舍得用心;唯有用心,方感知功效。说实话,我五十三年来读过的书,不论从数量还是门类看,其实并不多,也常常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苦涩。但一旦心血来潮,读书的时候一定很投入,实实在在达到了废寝忘食、走心入情,读不懂你誓不罢休。走马观花只能打发时间,尚未开悟已失之脑后。一味猎奇也只能满足一时之快,对铸魂增智、循礼悟道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读书首先是热爱,培养对这本书的兴趣;其次是投入,不只眼观,更深情阅读,细细咀嚼,用心理解,去伪存真,努力实践。读书其实也是一个“认识—实践—认识”的过程,不论文学、史学还是伦理、社会,每一本书中都讲述一个事理、指明一个目标、教授一个方法,或明示或暗喻,不投入不实践,读个皮毛、断章取义,则无以从书中获得“灵丹妙药。”

 

 

好书亦师亦友。每个人对好书有不同的认知标准,较之于偶然引起共情的现代小说,我更喜欢蕴含历史感、年代感的书籍,书柜里主要存放的还是明清小说四大名著、金庸全套武侠小说、中国通史和唐诗宋词以及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这是我的好书标准。我喜欢了解历史,喜欢模仿诗词,越到年长兴致越浓。但不论怎么判断,好的书籍都应当有共同的价值,核心是正能量,符合人们普遍的健康理念。一本好书自然是我的良师益友,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许多不在场的高尚的人谈话,我们会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人生必拜“书先生”。书是我们终生的伴侣,读好书也是实践的过程、成长的方式、蜕变的活力,我们需要珍惜善待“书朋友”。用心用情读好书,一定有机会达到王阳明先生“心即理,事上练,致良知”的心学修为,一定会像花朵沐浴阳光、像鸟儿羽翼丰满。


 
来源:执行局
责任编辑: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