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可以长知识,开眼界,修性情,提素养。大凡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成。那么,怎样才叫读之有道呢?
读书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清贫,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西汉经学家匡衡,自幼聪明好学,然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匡衡穿壁引光,映光而读书,这才有“凿壁借光”的典故。明初文学家宋濂,博学好闻,文道合一,无所不通,少年时求学条件艰苦,纵然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也坚持勤学苦读,终成一代鸿儒。鲁迅先生冬夜读书,酷寒难耐,他嘴里嚼上辣椒,辣的满头冒汗,以此驱寒,坚持阅读。高尔基对书更是情有独钟,一次房间着火,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他东西根本无暇顾及。钱钟书于困顿中专心研读,虽条件艰苦、粗茶淡饭也乐在其中,这才有名作《围城》流传于世。由此看来,读书不下功夫不成,浅尝辄止不成,心浮气躁更不成。只有沉下心、俯下身,用心用情方得妙用。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要活学活用,勤学善思,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才叫学以致用。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轮先后,知为先,轮轻重,行为重。”,简单理解就是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诸葛亮的《出师表》写的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如果没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满怀豪情,没有《隆中对》中娴熟的韬略和多谋善断,那满腹经纶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刘伯温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把毕生所学转化为运筹帷幄和神机妙算,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世才有“天下三分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之美誉。
“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不能受制于他人观点,不能落入死读书的俗套,应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毛主席日理万机,利用业余时间通读《二十四史》并对全书做了批注。他不拘泥于前人固人结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用唯物辩证法予以评价,纵观古今,总结得失,以史为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数学家华罗庚拿到一本书,先思考一会,猜想书的谋篇布局,如果作者的思路和自己想的一样就不再读了,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还能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陶行知信奉“知行合一”思想,结合中国实际,以教人者教之,在劳力上劳心,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创办晓庄师范,和马牛羊鸡犬畜做朋友,对稻梁黍麦稷下功夫,把教育和大众结合起来,人称“平民教育家”。以前听过一句话叫:“半部论语治天下”,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封建时代,这句话被统治者奉为经典,但天下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只有因地制宜,因时而用,批判地吸收才能为己所用。
读书要读好书。中华文化五千年,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优中选优,才能获益良多。其实,不管是传统文化典籍,还是和工作密切相关的业务类书籍,抑或是百科类图书,只要是能提高文化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完善知识结构的书都应该涉猎。平时根据自己的需要,列出书单,有选择地精读或泛读,勤做笔记,勤写体会,善学善思,时间长了,必有所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一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只有不间断地充电,不间断地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如今,互联网高度发达,快餐式阅读大行其道,很多人都静不下心去读书,急功近利者有之,心态浮躁者有之,读书无用论者也大有人在。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读书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只有长期积累才能受益终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每个人都把阅读当成一种习惯,把书本当成人生的精神食粮,那书回馈你的就是一盏盏光亮的明灯!